有人說,塞外青城呼和浩特的清晨是被一兩燒賣喚醒的。尋常街巷的大大小小燒賣館子里,人們三三兩兩圍坐,就著初升的陽光,點一兩燒賣、沏一壺磚茶、敘一些家常、消磨一段時光。一座城市,也在燒賣的香味中、茶香的氤氳里蘇醒了,漸漸溫暖。
對夾是赤峰美食名片,是赤峰人鄉愁寄托。對夾好吃的關鍵一是燒餅的起酥程度,二是熏肉的味道。對夾外皮金黃,層次分明,肉質細膩,熏香濃郁,瘦而不柴,肥而不膩,韌而不破,焦香四溢,香酥脆口。
在大草原上,最原始的味道,莫過于冰煮羊。它含著濃濃愛意和鄉愁的味道,時常被草原游子們回味著。冰塊兒托底兒、大塊兒羊肉鋪陳在冰塊兒上、輔以洋蔥、大蒜等配菜,倒上料酒,蓋上鍋蓋。代替了柴火的電磁爐鍋開始加熱,冰塊兒慢慢消融,冰水與肉塊兒慢慢相融,冰煮羊的美味之旅就這樣開始了。
在內蒙古西部地區,在逢年過節、婚嫁喬遷、滿月過壽等喜慶的日子里,都有捏面塑的習俗,通過塑造不同的形象,對生活寄予美好的期望。在巴彥淖爾地區盛行的河套面塑,起源于清朝末年,脫胎自黃河文化,是當地百姓信仰習俗、精神文化的體現。
卓資熏雞:百年香熏 一抹鄉愁“八角良姜老湯煮 三味香柏旺火熏”。一“煮”一“熏”之間,傳神地道出了塞外名吃卓資山熏雞的獨特滋味。
古人這樣描述,“冬初河水,魚在冰中不食不動,至來春冰開取之,極肥美”。于是,每年黃河開河之際,開河魚就顯得份外稀罕,引得人們從四面八方爭相來食。
烏海,黃河進入內蒙古草原的第一站,與法國波爾多同處于葡萄種植黃金地帶,毗鄰沙漠,日照時間長,晝夜溫差大,“烏海葡萄”成為地理標志農產品,葡萄酒產業也隨之興起。葡萄美酒夜光杯,品嘗到醇馥幽郁、釀色如丹的葡萄酒,城市的味道便涌上味蕾。
民間流傳呼和浩特建城和焙子的故事:明朝隆慶年間,阿拉坦汗夫人三娘子主持建造呼和浩特城時,草原上生活物資匱乏,工匠們就用平整的兩塊大石片夾住面團在篝火上焙烤。焙烤出來的面餅香甜松軟,特別耐饑,人們就把面餅叫成了“焙子”。綿延至今,焙子已經成為呼和浩特的一種名小吃。
在呼和浩特老城區一間名叫“璞石軒”的奇石館里,有一桌用奇石組成的“滿漢全席”。這些“秀色可餐”的奇石惟妙惟肖,令人垂涎,和它們的主人張健一起,靜候著南來北往的奇石愛好者。